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6-27 21:04 点击次数:155
风过林梢 六月又至
又是一年毕业季
我们停下脚步
回望过去的自己
散落的记忆碎片汇聚成册
篇篇凝聚与华师的往日回忆
十一载华师路
不畏艰难险阻
用热爱与坚持
书写科研青春
热爱与坚持铸就科研之路
点击查看过去的照片
自2014年入校至今,物理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2025届博士研究生涂海涛已经在华师度过了十一年时光。从实验室里凝视量子“暗态”的探索者,到国际舞台上定义技术规则的破壁者,他的华师“记忆册”,承载着满满的科研汗水与奋斗回忆。十一年前,因为怀揣着对物理的热爱与向往,涂海涛踏入华师校门,开启了物理学的探索之旅,亲历和见证了物理学“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历程。
师从颜辉教授,涂海涛专注于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信息领域研究,先后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十大光学进展提名、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王大珩光学奖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等权威期刊正面引用,并被《Nature Photonics》期刊专题报道。这份对物理矢志不渝的热爱,正是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
涂海涛在中国光学学术大会获颁王大珩光学奖
十一年的求学生涯,涂海涛逐渐认识到要获得科研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物理研究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过程,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和勇气。涂海涛在学校经常过着实验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甚至有过1年都未曾回家的经历,只为了坚持实验。面对晦涩难懂的外文文献,他一个个查找积累专业词汇,终于促成质变,顺利通过科研的语言难关。面对陷入瓶颈的实验进度,他与团队耐心尝试,寻求解方,终于收获意想不到的新突破。
目前,涂海涛计划留校继续做研究,延续与华师的故事。回望青葱校园岁月,他仍记得军训后与好友打篮球的场景,仍怀念课后读过的哲学社科书籍,仍能感受心灵受到滋养的喜悦。在华师的生活中,他一点点自己人生的意义,并接过科研的火炬,继续前行。
他以主动为帆
以热爱为桨
情谊照亮前行之路
乘风破浪 扬帆启航
主动才有机会
点击查看过去的照片
今年毕业季,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5届硕士生吴乔峰即将离开华师校园,开启他人生的新篇章。从本科到硕士,他在华师度过了七年的宝贵时光。他的“华师记忆册”,记录着他的成长与蜕变。初入华师,吴乔峰和许多同学一样,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街舞社、文艺部等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还在多个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在大三下学期,吴乔峰了解到现在导师的研究方向——AI领域的自然语言处理(NLP),他倍感兴趣。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他决定考研深造并顺利上岸。
研究生阶段,他随导师和同门一起参加学术会议,深入学习前沿知识,但仍遭遇科研瓶颈。长达半年时间,模型性能始终无法提升,焦虑与自我怀疑如影随形。但他没有放弃,在与博士师兄深入讨论后,毅然抛弃原有的模型理念与代码框架,重新搭建基底模型。这份破釜沉舟的勇气,让他的实验迎来了突破,几经波折后论文得以发表。他在研究生期间先后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篇,发表的期刊包括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CCF-A类顶级会议CVPR 2025、SCI二区期刊Neurocomputing等。
吴乔峰与实验室同门的合照
科研之余,吴乔峰在华师还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实验室里,他和同门兄弟姐妹一起学习讨论,分享科研心得,闲暇时一起做饭、外出游玩,这些温暖的日常总能带给他力量。街舞社中,他与小伙伴一起用舞蹈传递着幸福和喜悦,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分享给更多人,在课余生活为彼此充满能量。这些珍贵的情谊,是他研究生生活中温暖又明亮的底色。
如果对七年前的自己说句话,吴乔峰想说“主动才有机会”。从大学课程到实验研究,从理论学习到实习实践,吴乔峰用“主动”串联起他的成长轨迹。临别之际,吴乔峰对母校满是感念和不舍,感谢华师给予的成长平台与知识滋养,寄语学弟学妹:“愿大家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在华师 她像树一样成长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上
她努力蜕变为更好的自己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实践
点击查看过去的照片
六月的风掠过华师,掀开了毕业生们的“记忆册”。翻开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师范)专业2025届本科生杨凡的记忆册,在华师的四年记录着她的成长轨迹。如果把成为专业教师比作一场“闯关游戏”,杨凡遇见最大的“BOSS”是将专业理论如何运用到教学实践。她曾在第十二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中获得英语组一等奖,但当她真正站上讲台,才意识到实际教学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师范比赛的模拟教学。
2024年9月,杨凡前往中学实习,切身接触到了更为真实的教学场景。课堂上,学生们经常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或思路,这让她一度手足无措。面对这种“失控”场面,她尝试调整节奏,深度思考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她让自己像一棵树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既深扎学生需求、尊重其想法建立信任,又跟紧时代提升专业技能、全面提升个人教学魅力。
杨凡参加第十二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
一路走来,杨凡感谢学校给予的帮助。学校精心设计的系统课程、微格课程模拟教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专业训练,让她一步步走完了充实的大学四年。回首过往,当想起那些与同学排练试讲的深夜、似乎24小时都在线的老师、一条条详细的修改意见、素不相识的援手、迎面而来的微笑……这些碎片拼成了她的“华师记忆册”。它不是完美的通关记录,却是杨凡和一群同学捧着热爱,在老师的陪伴下跌跌撞撞地靠近理想的成长故事。
临近毕业,杨凡想对每个阶段的自己说:“再试试,错了也没关系。”大学四年,她从面对机会犹豫不决,到自信大方站上教室讲台,靠的就是这份“试试看”的勇气。又是一年六月,她将这句话送给每个华师学子,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带着在华师收获的温度与勇气,走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与滨海校园相伴的日子
交织着简朴与温暖
与校区一同成长 共同蜕变
我与滨海校园共同成长
点击查看过去的照片
教育科学学院(汕尾)小学教育专业2025届本科生简坤丽用“成长”“归属”“快乐”来概括自己与校区共同蜕变的四年。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开学初校区的初期规模仍然让简坤丽感到意外。当时校区正式投入使用的只有几栋楼,军训期间,他们在风雨篮球场训练,旁边就是施工工地,拍照时,背景里的吊机格外醒目。
正式开学后,每天宿舍、饭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简坤丽略感枯燥。但军训时快速熟悉起来的朋友、校区傍晚美丽的晚霞、老师和班委组织的丰富的班级活动,让简坤丽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她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也常与舍友结伴走出校区,一起打卡红海湾、炮台、遮浪岛等汕尾景点。
简坤丽参加汕尾香洲街道中心小学“AI同课异构”项目
大学四年,简坤丽难忘的是筹备手工社的经历。大一时,她与舍友一拍即合组建手工兴趣小组,用自己的生活费买手工材料,一边自学手工,一边摸索如何进行教学。尽管最后没能成功申办社团,但那种为共同目标奋斗的劲头,让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大学的活力。此外,作为学委,她特别感激学院为争取实习机会付出的努力:“很多实践机会都是老师们多方协调争取来的,我们也格外珍惜。”这种在艰难起步阶段中凝聚的师生情谊、同学情谊,与在实践探索中收获的成长体验,让她对校区的归属感日益深厚。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是跌跌撞撞地成长起来了。”作为2025届定向毕业生,他们是打响校区名声的“活招牌”,承载着更多的期待,也肩负着更多责任。临近毕业,简坤丽想对自己以及学弟学妹们说:“大胆去做,勇于尝试,只管往前看。”
过去的我们
或许还在题海沉浮
而今站在分岔路口
那些汗水和星光
已悄然化作脚下的路标
珍藏华师记忆
迈向新的远方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采写丨冯宇凤 吴梦琪 孙英杰
魏优雅 邓芷晴 吴意 严桢桢
摄影丨罗昊 李靖瑶 伍芷毓
林恩羽 刘晓晴 阿依库特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丨严桢桢
执行编辑丨严桢桢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